读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
前言
经济学入门,门槛比较低。
摘录
经济学不难明白,也不难背诵,难在一刻不忘地运用。
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:东西不够,生命有限,互相依赖,需要协调。
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,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,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。
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如何致富、国家如何富强的学问。
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。也就是说,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,人能够存活下来,而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,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。
斯密的第一个观点是:人是自私的,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,连自己都不爱的人,自暴自弃的人,在社会上是不会受到尊重的。
斯密紧接着说了第二个观点:人不仅仅是自私的,同时还具有同情心,也就是有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。人们把自己认为的别人是否幸福,当作自己是否幸福的一部分:你幸福,我幸福;你痛苦,我也感到痛苦。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,叫“同情心”,人人都有。人有同情心,也就是有爱心。
斯密的第三个观点是:“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。”
小圈子靠爱心、讲同情,而大世界靠市场、讲规则。斯密的重要建议是:不要搞混了,不要在家庭、朋友圈里斤斤计较,过分讲究市场规则,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。
为了消除歧视,却产生了新的歧视,我们称之为逆向歧视。
国内饱受诟病的高考加分政策、少数民族政策、系统性向女性倾斜并把这种做法当做“进步”的表现……过犹不及。
既然歧视是不可避免的,那么谁进行了歧视,谁就要承担歧视的后果。
所谓租,就是对资产的付费。
在经济学界,“寻租”这个词则专指后者的行为,即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,让自己得到好处,同时导致社会总资源发生耗散的行为。
一项有价值的资源,不管一开始它的产权归谁,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、能最大化其价值的人手里。这是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。
我们应当充分领会科斯定律的精神,在现实生活的各种冲突中积极地寻找合作解。
需求第一定律是说:当其他情况不变时,只要价格提高,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;价格降到一定程度,需求量就会增加。
需求第二定律是说:需求对价格的弹性,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。也就是说,随着时间的推移,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。
税负是双方共同承担的;双方各付多少,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双方的相对弹性,谁的弹性低,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,谁就付得多一点。
需求第三定律的含义: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时,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低品质的产品就变得便宜了,这笔附加费越高,高品质产品相对就越便宜。正因为这样,我们也把这个定律叫作“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”。
一个社会如果把个人的权利置于公平之上的话,那么这个社会运行的结果,当然不会是公平的,但是它却离公平很近。而另一种社会,如果把追求公平放在追求个人权利之上,这个社会就既不能保证个人的权利,也不能达到所谓的公平。因为每当你要追求公平的时候,肯定会出现的结果,就是甲和乙两个人商量,怎么逼着丙去替丁做一些事情,而甲和乙还从中分一杯羹。
精辟
只要过时的观念和既得利益缠住了相当多的人群,任何激进和彻底的改革在实际中都寸步难行。
现在就是如此
权利是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,是别人授予我们的;不是我们自己认为有就有,而是别人认为我们有才有;要别人愿意出来保护我们行使的自由,才能叫权利。这是权利的特征。
能力取决于自己能够占有多少,而权利则取决于社会上其他人愿意给你多少。
权利需要社会上其他人的共同认可和执行。
国内肆虐的女权大概以为她们的权是权力的权,不是权利的权,不免让人耻笑。
产权:使用权、收益权和转让权。
产权保护有三个基本原则——财产原则、责任原则和不可转让原则。
这是经济学家讨论拥堵问题的切入视角,他是从资源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角度来切入的。
道路要保持适当的拥挤,而什么才叫适当呢?当道路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最大时,道路的拥堵程度就算是适当的拥堵。这一点由谁来判断呢?由道路的主人来判断,由道路的主人来追求,由道路的主人来摸索。
拥堵费收了以后,政府能不能善用拥堵费是一回事(我们当然希望这笔钱能够得到善用),该不该收拥堵费是另一回事。
逻辑清晰
因为利率是人们推迟消费时索取的一种补偿,所以未来越是不确定利率就越高。
我们知道,由于穷人还款的能力不高,有钱人是不太愿意把钱借给穷人的,这时如果收取的利息更低,他们就更不愿意借了。而政府规定的这种低利率,特别是低于市场标准的利率,实际上更容易被那些有钱、有势、有关系的人享用,穷人反而拿不到。
赈灾粮中掺沙子,灾民才更有可能获得救济。
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规律:所有资产的回报率都会趋向于相等。
在竞争之下,任何资源所能够获得的回报,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能带来的边际收入。
这些国家的养老保险实际上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保险,而是一种不断地靠新人来维持的补贴制度,已经一步步走向破产的边缘了。
我们要面对的现实
一个国家如果在它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就打开国门,它的很多行业,就会受到国外更强的竞争者的冲击,就会产生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的问题,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等到国力加强了以后,才打开国门呢?
因果倒置
反对自由贸易还有一种观点,是认为我们应该把钱留在本地,把钱留给自己人赚,别让外人给赚了。
肥水不流外人田
工作是一种机会,人们只会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工作来做
对于美国工人而言,在新的国际分工和合作的格局当中,他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,不断地学习,进一步突破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限制,这才是他们提高竞争力的正确方向。
对于我们也是如此
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,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,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,需要很大的成本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,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。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件是高品质产品、哪一件是低品质产品时,他们就会离场,卖家也同样会离场,市场就会崩溃。
相亲市场
损失掉一部分品牌的多样性,换来的是稳定性和可靠性,这么做可能是现代社会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一种趋势。
从诺基亚时期各种型号的手机到苹果时期只做一两款
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成功男人限购的政策,它的效果是财富转移。它让女人的选择范围减少了,让成功的、更有吸引力的男人的选择减少了,而让那些年纪较轻、收入较低的男人处境变好了。
工作越不好找,这个行业允许新人进来的门槛就越高。
那么穷人怎么办?最重要的出路就是自强,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,提高自身的素质。简单地说就是要不断学习、终身学习。
奥地利学派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“自发秩序”(spontaneous order),它的意思是,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的秩序,不是由哪一个个人或者哪一个权威机构一厢情愿地设计出来的,它是由无数人的行动汇合而成的。
女权肆虐后网上各种言论动不动就“父权”如何如何。你去问她们什么是“父权”,哑口无言。
货币代表着机会,多挣钱不代表人们爱的只是钱,钱多只代表人的机会更多、选择更多。
醍醐灌顶
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基本主张是,政府应该逆经济周期而行,人们都在消费时政府就少采取动作;人们都不消费时,政府就应该积极消费、积极投资、积极生产。
凯恩斯本人其实是深信市场自行调节功能的,他指出一旦社会回到正常的状态,政府就应该停止干预,让市场机制自己发挥作用。换句话说凯恩斯主义者关心的是要解决短期内出现的问题,尤其是短期内出现的失业问题,这时创造需求、制造就业机会就是政府的责任。
每一个政党都有非常复杂的政纲,这些政纲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外交、军事等各个方面。人们要做的公共选择的数量哪怕不是无限的,也是非常庞大的。
但是,人们实际上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,来对这些选择逐一投票。所以政治的现实是,人们只能够在若干个数量极其有限的套餐里做一个选择,而最后能够脱颖而出参加政治选举的政党数目不会太多,通常是两个,三四个已经很多了。人们不可能全盘接受任何一个候选人、候选政党的全部政纲,只能妥协。
这些妥协本身就是一个人内心的选票买卖的过程:哪件事更重、哪件事更轻,哪件事值得坚持、哪件事可以放弃,我们在内心已经做了一番权衡。
两位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厚厚的一本书,总结出来的就是这两个没有经过严格定义的概念。这两个概念看上去非常强大,能解释所有的现象,但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发现,它们的任何一种含义我们都能够找到反例。
说的是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:权力、繁荣和贫穷的根源》。它的意义不在于是不是精确推导出的结论,而在于“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”。这么想的人多了,就会用脚投票。
如果价格不能指导分配,那么价格前面的两项功能也就会失效,价格就没办法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,也没办法指导生产了。如何分饼会决定饼能做多大。
什么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?
地道的经济学思维,是对包含人性的因果规律的探索。在这个探索过程中,数字不重要,术语不重要,结论也不重要;是想象力重要,是视角重要,是推理重要,而权衡更重要。
过去人们认为有良好的愿望就能成功,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往往是人们成功了才去找理由,这是对因果关系的一个颠覆。
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学科,要找出人的行为规律,就不仅要找出各种事件之间的相关性,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。人们对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甚至是误解,而经济学分析可以修正这些偏见和误解。
我们要重视那些经济发展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,要做那些顺应这些规律的人,不论提出什么样的说法、理论、口号,语言都不重要,语言所包装的行为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才是重要的。
提问
书中每一节都有相关的提问,这里只是摘出来一部分我的答案。
请举一个例子,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,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的?
出政策抑制高房价,却成为房价推手之一。
人们的歧视行为,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严重,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?
选伴侣,因为会切实影响到自身。
有哪件物品,市场上的价格很低,而你对它的个人估值却是非常高的?
当你非常需要某件物品的时候。
租房买房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大的开销,如果住房不搞市场化,改为政府给我们分房的话,那么我们的住房条件会变得怎么样?
大多数普通人将住不到房。
我们在市场上能买到的牛奶,里面的蛋白质含量有高有低,如果政府规定所有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的标准,这样的规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?
有人蛋白质含量低牛奶卖不出去,有人喝不到牛奶。
在一个经常罢工的国家比较容易找到工作,还是在一个不经常罢工的国家比较容易找到工作?
根本因素是供需关系,是不是经常罢工只是次因。
通货膨胀只不过是货币数量不断地增加而已,而货币本身只不过是一个记账的符号,如果每个人的工资、收入、支出都加一个零的话,那对真实生活会有影响吗?为什么?
物价上涨,贫者愈贫,富者愈富,差距进一步拉大。举个例子,养老金每年普调百分之几,这么多年差距是变小还是变大?现实情况是差距更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