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盐铁论》
前言
《盐铁论》读的是中华书局的版本,书中记录的是西汉汉昭帝时的一场盐铁政策辩论会,辩论一方是御史大夫桑弘羊,文学贤良是另一方。桑弘羊在汉武帝时就主推的盐铁官营、酒类专卖、均输、平准、算缗、告缗、铸五铢钱等政策被文学贤良一方针锋相对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、外交也都有涉及,从每章节标题就可以看得出来。最初是作为经济学入门来读,现在这种辩论已经很难看到了。
摘录
夫导民以德,则民归厚;示民以利,则民俗薄。
这是文学说的,有道理,但实际情况是君主往往根据需要调整,台面上说的和台面下做的并不一致,实用主义。比如以儒家来教化民众,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。也有所谓的“外儒内法”一说。
开委府于京师,以笼货物。贱即买,贵则卖。是以县官不失实,商贾无所贸利,故曰平准。
高卖低买来平抑物价。
富在术数,不在劳身;利在势居,不在力耕也。
振聋发聩!
如今世俗败坏,竞相奢侈浪费,妇女手工制品要求极其精细,工匠制品要求极其奇巧,雕琢素朴的东西,崇尚珍奇怪物,开山凿石来寻找金银,潜入深水来寻求珠玑,设置机关陷阱来捕捉犀牛大象,张设网罗来猎捕翡翠,寻求边远蛮荒地区的宝物来迷乱中国,转运邛、筰的货物,到达东边沿海地区,交流万里之外的财物,耽误时日,耗费功效,无益于实用。所以平民夫妇,忙得精疲力竭,却衣食不足。
以现在的眼光看有点迂腐。
故山泽无征,则君臣同利。
有点勉强,文学的天真。
币数变而民滋伪。
通过发行新币来攫取民间财富,民众愈穷苦,则“滋伪”,饥寒起盗心。
上好礼则民闇饰,上好货则下死利也。
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。
算不及蛮、夷则不行。
把政策想清楚影响和后果,再发布和施行。
权利深者,不在山海,在朝廷;一家害百家,在萧墙,而不在朐邴也。
当世之工匠,不能调其凿枘,则改规矩,不能协声音,则变旧律。
用来看现在一点不为过,A股为了到达3000点修改指数、统计局为了失业率好看修改统计口径……比比皆是。
原文:故任能者责成而不劳,任己者事废而无功。
译文:因此任用贤能的人,责其完成任务,自己不会劳苦;只信任自己的人导致事业荒废,没有功效。
李作为一个温和改革派中后期被架空,搞经济的专业人士被架空,不胜唏嘘。
如今在位的公卿,既不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,像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那样娱乐贤人,又亲身施行臧文仲、子椒的做法,嫉贤妒能,抬高自己的才智,诋毁他人的才能,自满自得,不肯向他人请教,轻视贤士,不愿与贤士做朋友,倚仗自己的地位,凌驾于贤人之上,以自己优厚的俸禄在贤士面前骄傲,却要求士人为己所用,这当然是很难的了!
原文:大抵逋流,皆在大家,吏正畏惮,不敢笃责,刻急细民,细民不堪,流亡远去;
译文:大抵逃税的都是豪强大户,地方官员害怕他们,不敢深责他们交税,于是就更加苛刻地急催小民,小民忍受不了,于是流亡到远方。
土地兼并,生产资料流转到豪强和有权势的人手中。
陛下富于春秋,委任大臣,公卿辅政,政教未均,故庶人议也。
这个指摘可以的,现在谁还敢这么说,分分钟禁言。
非人主用心,好事之臣为县官计过也。
前面大夫以君主为盾,文学以史为鉴迂回战术直言好事之臣的锅,这辩论技巧。
原文:大夫曰:“挟管仲之智者,非为厮役之使也。怀陶硃之虑者,不居贫困之处。文学能言而不能行,居下而讪上,处贫而非富,大言而不从,高厉而行卑,诽誉訾议,以要名采善于当世。夫禄不过秉握者,不足以言治,家不满檐石者,不足以计事。儒皆贫羸,衣冠不完,安知国家之政,县官之事乎?何斗辟造阳也!”
译文:大夫说:“拥有管仲智慧的人,不会担任奴仆的职务。怀藏陶朱公思虑的人,不会居住在贫困的处所。文学能说而不能行,居下位而诽谤上司,身处贫困而非难富有,说大话而做不到,外表清高却行为卑鄙,诽谤他人声誉,妄发议论,以此向当世求取好名声。俸禄不过一束禾一把米的人,不足以谈论国家治理,家产还不到一石粮的人,不足以筹划朝廷大事。儒生们都很贫苦,衣冠尚且不完备,怎么知道国家大政、朝廷之事呢?还侈谈什么绝险僻远、舍弃造阳的事!”
大夫的言辞犀利态度傲慢。从现实角度看,能言不能行,解决不了问题白搭。
古之君子,守道以立名,修身以俟时,不为穷变节,不为贱易志,惟仁之处,惟义之行。临财苟得,见利反义,不义而富,无名而贵,仁者不为也。
不为也,说的没毛病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也可以说文学在抱残守缺,时代在变,人也在变。
未有不能自足而能足人者也。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。
大夫曰:“所谓文学高第者,智略能明先王之术,而姿质足以履行其道。故居则为人师,用则为世法。今文学言治则称尧、舜,道行则言孔、墨,授之政则不达,怀古道而不能行,言直而行枉,道是而情非,衣冠有以殊于乡曲,而实无以异于凡人。诸生所谓中直者,遭时蒙幸,备数适然耳,殆非明举所谓,固未可与论治也。”
大夫批驳对方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只用孔孟之道高谈阔论。
文学曰:“天设三光以照记,天子立公卿以明治。故曰:公卿者,四海之表仪,神化之丹青也。上有辅明主之任,下有遂圣化之事,和阴阳,调四时,安众庶,育群生,使百姓辑睦,无怨思之色,四夷顺德,无叛逆之忧,此公卿之职,而贤者之所务也。
文学要求公卿怎样怎样,上劝谏君王,下教化百姓,要所有人做圣人,其实是做不到的。
原文:塞士之涂,壅人之口,道谀日进而上不闻其过,此秦所以失天下而殒社稷也。
译文:堵塞士人进身道路,堵住民众的嘴巴,说奉承话的人步步高升,皇上听不见过错,这就是秦王朝失去天下、毁灭社稷的原因啊。
阶级固化,给民众发口罩眼罩,张维为之流被搬上台面,是丧失信心的原因之一。
饭蔬粝者不可以言孝,妻子饥寒者不可以言慈,绪业不修者不可以言理。
别整天讲那些大道理,过好自己的生活是根本。
言者不必有德,何者?言之易而行之难。
况且《诗经·小雅》批评他人,一定会拿出办法来替代弊政。
百姓或短褐不完,而犬马衣文绣,黎民或糟糠不接,而禽兽食粱肉。
文学直言贫富差距悬殊。
贤良认为导致国家财政匮乏的根本原因是权贵阶层的豪奢之风,要求公卿大夫子孙做到节制车马,衣着适当,亲身节俭,以敦厚朴实作为民众表率,罢弃园林池苑,减少良田豪宅。
敲在了鼓边。儒家那一套,要求每个人怎样怎样。浪漫的理想主义,做不到就是空想。
在朝政腐败形势下要想百官廉洁,是不可能的。要想影子正,先端正标杆,要想下级廉洁,长官先要自身做表率。因此贪污粗鄙根源在长官而不在下级,教诲训示的重点在朝政而不在民众。
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。说不上有多大效果,但做比不做好。
大夫首先指出,部分民众贫穷是由于他们懒惰造成的,朝廷不应该同情此类懒惰之人。
与“农民没有交过社保,老时自然没有多少养老金”、"不能发钱,发钱养懒汉"的论调何其相似。
贤良认为,鼓励农耕关键在于不误农时,而不是搞一些悬挂青旗、鞭策土牛的劝农形式。
《老子》曰:‘上无欲而民朴,上无事而民自富。’
上面不瞎折腾,民众努力创造财富自然会富起来。整天形式主义各种开会出政策,虚头巴脑,毫无用处。也不全是,唯一的用处大概是宣传我们也是做了很多事情的。
原文:不轨之民,困桡公利,而欲擅山泽。从文学、贤良之意,则利归于下,而县官无可为者。上之所行则非之,上之所言则讥之,专欲损上徇下,亏主而适臣。
译文:一些不守法的庶民,困扰削弱国家利益,想占有山泽资源。如果顺从文学、贤良的意见,那么山泽资源利益就会归于下民,朝廷就没有什么作为了。朝廷所推行的政策你们就非难,朝廷官员说话你们就反唇相讥,一心想损害朝廷,谋取下层利益,亏损君主,迎合臣民。
有所作为?政府喜欢凯恩斯那一套,从结果看是加强管控,民生凋敝。
公曰:‘天寒哉?我何不寒哉?’人之言曰:‘安者不能恤危,饱者不能食饥。’故余粱肉者难为言隐约,处佚乐者难为言勤苦。
何不食肉糜。专家的“房子租出来就有收入”“稳中向好”……把这类专家的津贴减半,精简体制人员,减轻纳税人负担。
夫高堂邃宇、广厦洞房者,不知专屋狭庐、上漏下湿者之癐也。系马百驷、货财充内、储陈纳新者,不知有旦无暮、称贷者之急也。广第唐园、良田连比者,不知无运踵之业、窜头宅者之役也。原马被山,牛羊满谷者,不知无孤豚瘠犊者之窭也。高枕谈卧、无叫号者,不知忧私责与吏正戚者之愁也。被纨蹑韦、搏粱啮肥者,不知短褐之寒、糠謪之苦也。从容房闱之间、垂拱持案食者,不知蹠耒躬耕者之勤也。乘坚驱良、列骑成行者,不知负檐步行者之劳也。匡床旃席、侍御满侧者,不知负辂挽舩、登高绝流者之难也。衣轻暖、被美裘、处温室、载安车者,不知乘边城、飘胡、代、乡清风者之危寒也。妻子好合、子孙保之者,不知老母之憔悴、匹妇之悲恨也。耳听五音、目视弄优者,不知蒙流矢、距敌方外者之死也。东向伏几、振笔如调文者,不知木索之急、棰楚者之痛也。坐旃茵之上,安图籍之言若易然,亦不知步涉者之难也。
双方论争的实质是王霸之争,即究竟是以仁德感化还是以武力征伐的方式来处理夷夏矛盾。
站当时情形看,当恩威并施。理解为对少数民族的政策,亦如是。
辔衔者,御之具也,得良工而调。法势者,治之具也,得贤人而化。执辔非其人,则马奔驰。执轴非其人,则船覆伤。
故世不患无法,而患无必行之法也。
法律得不到落实和执行依然没有用。
民之仰法,犹鱼之仰水,水清则静,浊则扰;扰则不安其居,静则乐其业;乐其业则富,富则仁生,赡则争止。
提问
为何要读?
前年读了几本经济学的书,很受启发。有网友推荐《盐铁论》作为经济学入门,看着挺有趣,便加到待看书单。
读一年之久?书该怎么读?
开始读还挺带劲,而后用典慢慢增多,看的晕头转向。上学时被文言文支配的感觉上来了,两章之内必睡着,堪称催眠入睡神器。这种情况读了几个月,五百多页的书没多少进展,决定换一种方法。读这本书的目的,于我而言是经济学入门,了解讲的内容就行,没必要深究。看标题题解,通读原文,放弃各种注释,直接看译文。
书该怎么读?
- 选自己感兴趣的书。
- 读不进去不要硬读,或许只是当前阶段不太匹配这本书。
- 确定读这本书的目的。
- 最好读完提几个问题,试着回答。
有什么感受?
很多地方感觉文学说的在理,可能因为传统教育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底子。什么三纲五常,本质上是要求每个人:执政者要怎样、官吏要怎样、家庭中要怎样、平民百姓要怎样。太理想主义,其实是做不到的。相比之下桑弘羊一方更实际,能解决问题。看看自己身上理想化的部分,等到实际去解决问题,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而且因为长久以来接受的是不完整的儒家思想,往往会被这些条条框框束缚限制自身发展。
没有变的是什么?
文学贤良来自民间,对盐铁政策下出现的各种问题看的清楚,诸如流民失地、贫富差距悬殊、腐败,但没有能力改变。主导盐铁政策的桑弘羊重点在解决具体问题,但态度傲慢并不了解底层之苦。这不是跟现在一模一样嘛。
看似是文学贤良一方取得暂时的胜利,但朝廷仅接受文学贤良部分建议废除酒类专卖,其他政策依旧施行,甚至就是文学贤良的支持者霍光施行的。盐铁辩论之后,民众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。
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桑弘羊主张的是大政府,资源管制,集中力量办大事。文学贤良一方倡导自由主义经济,放松资源管制,藏富于民。暴露的问题和其中的经济学规律,现在看也并未过时。
我们能做什么?了解其中规律,在此之下做出正确决策,过好自己的生活。